公開資料顯示
,我國真正實現汙泥安全處置的比例不超過20%
。大部分汙水處理廠在最初建設時
,並沒有汙泥處理配套設備
,“重水輕泥”的現象十分嚴重
。很多時候
,處理汙水所產生的汙泥都采用“外運填埋”的方式進行處理
,這些隨意堆放的汙泥均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
,造成環境汙染
。
“最後一公裏”留白 汙泥處理疾呼市場之手
《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汙泥處理處置
,現有汙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
,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底前達到90%以上
。而此前業界人士多次指出
,我國近80%的汙泥沒有得到有效處置
。
遠未完成的目標
按照規劃
,“十二五”期間全國規劃建設汙泥處理處置量總規模應達518萬噸/年
。但根據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》中數據顯示
,截至2014年年底
,全國汙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僅完成“十二五”規劃目標的43.4%
,即224.81萬噸/年
。
從來源上講
,汙泥主要分為工業汙泥與生活用水汙泥
。當下
,生活用水汙泥占據了較大比重
,其主要來源於汙水處理廠
,也就是市政汙水
。在汙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中
,第一個步驟是將汙水引入沉降池將雜物進行沉降
,再將剩餘的汙水通過過濾
、滲透等方式進行進一步處理
。最終沉降後形成的沉澱物則是汙泥
。由於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
、及重金屬
,直接脫水填埋會導致土壤的嚴重汙染
。因此
,早在“十二五”規劃初期
,汙泥處理產業被提上日程
,規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
,中國重點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%
,其它城市達到70%
,縣級重點城市達到30%
。
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汙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
,類似於餐廚垃圾生物質厭氧發酵製沼氣
、生物柴油
、循環流化床焚燒發電
、以及類似於微生物技術製作活性汙泥
,將其資源化利用技術都已成為重要的處理處置手段
。不過
,盡管技術種類眾多,卻掩蓋不了汙泥處理處置市場的“虛火”
。
自上海白龍港項目之後
,國家鮮有大型汙泥處理處置項目落成
。公開數據顯示
,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僅有約50座大型汙水處理廠中建設了一批汙泥消化裝置
,而且汙泥處理設施小
,甚至近20座都已不能使用
。“現在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做
,而是怎麽做
。但現在業內都沒有一種特別有效的商業模式
,大家都在摸索
,所以尊龍凱時也隻是在觀望
。”業界資深人士楊坤指出
。
乏力的處理設施
與此同時
,與之相佐的是
,我國絕大多數的汙水處理廠沒有配備汙泥處理設施
,汙水處理產生的汙泥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處理和處置
。以北京市為例
,2006年
,北京汙水處理廠日產生脫水汙泥2100噸
,京郊大興汙泥消納場汙泥處置能力為400噸/日
,80%的汙泥無法得到無害化處置
。
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中心總工程師馮武軍介紹
,目前我國對汙泥的處置以填埋為主
,並有少量的堆肥和焚燒
。汙泥處理的最大難題是“初級汙泥”含水率過高
,後期脫水難度大
、費用高
。目前我國汙水廠未作處理的汙泥的含水率為99%
,而汙水處理廠經過濃縮和脫水處理後的汙泥
,含水率也隻能降低到80%
。因此
,不論是填埋
,還是堆肥
、焚燒
,效果都不理想
,無法普遍推廣
。
汙泥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氮、磷
、鉀等元素
,理論上講是一種較好的肥料
。但汙水處理廠排出的汙泥基本上是一種“流體質”
,又因為富含油脂類的東西
,水分蒸發和下滲都十分緩慢
,自然風幹的時間漫長
,堆積發酵的效益極低
;在焚燒方麵
,雖然富含有機質
,但含水率太高的汙泥必須得添加燃煤才能焚燒,費用每噸為150至200元
。如果配套的煙氣處理裝置不完備
,還極易造成空氣汙染
。
目前我國采用的主要是填埋法
。但因汙泥含水率過高
,在運輸和填埋過程中容易變質發臭
,加上含水率過高導致黏性大
,無法與其他垃圾均勻混合
,阻礙了填埋場垃圾的生物發酵
、降解過程
。不少地方填埋場拒絕含水率大於60%的汙泥進入場地
。
熊康說
,汙泥填埋方式因無害化程度低
,在國外已逐漸被禁用
,汙泥焚燒技術因其成本高也在減少使用
。德國
、丹麥和法國等歐洲國家規定
,隻能將汙泥焚燒灰渣作填埋處置
,而不能直接將汙泥填埋
。
“上天”還是“入地”
汙泥的最終歸宿在哪兒
?據悉
,目前常用的汙泥處置方式有填埋
、焚燒
、堆肥
、建築材料等
。業界人士胡峻銘介紹
,現在有31%的汙泥采用土地填埋的方式處理
;3.45%與垃圾混合填埋
;還有約45%的汙泥用來堆肥等土地利用領域
,還有約3.45%的汙泥進行焚燒處理
。
“土地需要富含有機質營養物的
、穩定化
、無害化的汙泥
。”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認為
,汙泥作為“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”
,讓其回歸大地才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選擇
。
但現在麵臨的問題是汙泥中的重金屬難以處理。胡峻銘說
,在汙泥堆肥形成的半成品中
,一般對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
。由於重金屬具有累加特性
,可致多年生植物重金屬超標
,對人體造成危害
。這是技術層麵麵臨的風險之一
。
除了技術上麵臨的風險
,相應政策對汙泥土地利用的限製也存在
。胡峻銘指出
,相關部門目前還沒有就汙泥土地利用政策達成一致
。在實踐中,國家發改委
、工信部
、住建部實際上鼓勵汙泥堆肥技術路線
。國家發改委支持了一些2萬—10萬噸不等的汙泥堆肥的項目
。
“但是汙泥堆肥企業如果要將有機肥進入到農戶的最終投藥點
,就需要農業部對有機肥進行認證許可
。農業部門出於避免工業汙染源進入農業用地的考慮
,並不允許汙泥在農田進行利用
。這一問題亟待相關各部門達成一致意見
。”胡峻銘說
。
與“汙泥入土”相對應的是“汙泥上天”的處理方式
,但其存在問題也愈加明顯
。“汙泥焚燒不僅消耗大量能源
,也產生大量細顆粒飛灰
。”張悅說
,“汙泥裏麵的重金屬都到哪去了
?要麽在大氣
,要麽在飛灰
,要麽就在工廠裏麵
。”
增碳還是減碳
“合規處理的很少
,大部分沒有得到妥善處理
,以填埋為主
。”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
、全國汙泥處理處置促進會副理事長陳同斌表示
,汙泥排放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
,汙泥碳排放大約是汙水處理係統的40%
,我國汙泥處理處置碳減排形勢十分嚴峻
。
填埋會顯著增加碳排放
,汙泥發酵處理後進行農林業和園林綠化等土地利用
,可以回收氮磷和有機質
,減少高能耗的化肥投入
;而且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能固定大量二氧化碳
,具有十分顯著的固碳
、減碳效果
。
陳同斌表示
,汙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量很大程度受工藝路線
、技術水平
、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
。在汙泥裝備方麵
,設備不同能耗不同
,智能發酵工藝節能減排效果比較顯著
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認為
,一旦把汙泥從汙染物變成資源
,就節省了很多碳排放指標
,這是正能量
,不要把碳交易作為行業另一個負擔
。
到目前為止
,我國尚缺乏一套真正有公信力的
、大家都認可的企業排放數據
,唐人虎舉例說
,一個排放源就有若幹套數據應對不同的統計
。如果能通過碳市場建設和推進
,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相對科學的碳排放數據
,我國環境治理科學決策各個行業都會迎來巨變
。
這個領域剛剛開始
,需要聯合跨部門的各方麵力量一起推動
。在眾多專家看來
,全國汙泥處理處置促進會是很好的平台
。通過問題導向
,提煉未來要解決的
、技術的
、政策的相關法規和標準
,帶動發展
。
陳同斌表示
,碳排放方麵正考慮和國家汙泥標準的對接問題
,不同技術也許都有一定適用空間
。全國汙泥處理處置促進會隻討論每個方向
、每種工藝的碳排放量
,並不否定各種工藝路線對汙泥處理處置的適用性
。
無疑
,汙泥處理處置領域引入碳排放交易機製,必將給現行的汙泥處理處置低碳工藝發展帶來巨變
。然而
,汙泥處理處置工藝的碳排放基礎信息和監測結果還比較缺乏
,國內汙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評估還處於定性階段
,不能滿足碳排放交易的需要
。